1990年代後臺灣教師證照制度發展之分析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in Taiwan since 1990s

黃嘉莉
Jia-Li Huang


所屬期刊: 第2卷第1期 「師資培育」
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周愚文教授
系統編號: vol004_03
主題: 師資培育
出版年份: 2006
作者: 黃嘉莉
作者(英文): Jia-Li Huang
論文名稱: 1990年代後臺灣教師證照制度發展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in Taiwan since 1990s
共同作者:
最高學歷:
校院名稱:
系所名稱:
語文別:
論文頁數: 30
中文關鍵字: 教師證照;社會封閉;師資培育制度
英文關鍵字: teacher certification;social closure;the institu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服務單位: 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稿件字數: 18173
作者專長: 師資培育
投稿日期: 2005/12/31
論文下載: pdf檔案icon
摘要(中文): 為瞭解臺灣教師證照政策在1994年後採用初檢、實習、複檢三階段方式,迄2002年修正採用修畢課程(含教育實習)與檢定考試二階段方式之歷史發展歷程,所涉及複雜的影響因素。本文運用理論分析法,以理解教師證書政策制訂的著眼點、文件分析法瞭解教師證照政策制訂前的歷史脈絡與問題、分析教師證書政策制訂過程中的動態關係。經分析法規、政府公報、新聞事件後,獲得下列結論:
一、教師證照的概念從文憑資格轉變到證照資格;
二、教師供需問題是影響教師證照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政府乃為教師證書的排外者(主體);
四、未修習教育學分者與未取得教職者為被排外者(客體);
五、教師專業地位文化的資產為教師職位;
六、教師證照的首要排外策略為行政權威,而侵佔形式是含括式;
七、教師證照的區隔概念越趨下降。
最後根據結論提供教師證書政策之參考建議。

摘要(英文):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from the Teacher Education Act of 1994, when teachers were licensed in three stages, until the revised Teacher Education Act of 2002, which required only two stage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and docum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ies of certification, the discourses an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luded and the excluded in the history and trends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oncept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changed from credential to certification.
2. Shortages and oversupplies of qualified teacher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 fluenci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3. The government is the subject that excludes disqualification.
4. Those without a teaching credential or a teacher position are the excluded.
5. The property of a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tus is the teaching position.
6. The principal form of exclusion is bureaucratic authority and the form of usurpation is the exclusionary usurpation.
7. The use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to differentiate the excluded is going to loosen.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參考文獻: 80年度國小缺三千教師(1990,3月12日)。聯合報,六版。
二十三縣市國小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人事費用、及不合格師資比率過高,發展受阻(1993,10月2日)。民生報,十三版。
夫子荒杏壇素質亮紅燈(1989,12月29日)。民眾日報,十六版。
王世永(1993,9月3日)。學士後國小師資班明年停辦。中華日報,十二版。
王世永(1994,1月7日)。抗議改採考試決定進修教育學分。中華日報,十二版。
王貝林(2000,2月24日)。代課折抵教育實習,教部遭糾正。自由時報,九版。
王家通(1996)。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比較教育學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頁25-52)。台北:師大書苑。
代課教師赴教育部抗議(1998,7月4日)。民眾日報,六版。
伍振鷟、黃士嘉(2002)。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28)。台北:學富。
全光輝(1998,6月30日)。國小教師荒嚴重,北縣缺額八百多名。中時晚報,十三版。
吳尚中(1990,7月30日)。師資班結業生強烈反彈。更生日報,七版。
李奉儒(1999)。教育學歷史研究之現況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法論文集(頁285-313)。高雄:麗文文化。
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
李蜚鴻(1993,9月26日)。教部檢討代課教師甄試辦法。中國時報,五版。
林永勝(1996,7月17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明年開放設有教育學程大學設置。民生報,二十版。
林玉花(1993,9月3日)。國小師資班明年將暫停辦理。中央日報,五版。
林昭彰(2004,7月7日)。教部允諾,現職教師不會被裁員。聯合報,B8版。
林淑玲(2003,7月20日)。聯合甄選,公開分發准教師免流浪。中國時報, A2版。
林淑美(1995,7月7日)。代課教師年資可望從寬認定。中央日報,九版。
為國小代課教師開一扇門(1990),6月24日。中華日報,三版。
紀麗君(1996),9月2日。國小教師缺額今明兩年估逾五千。自立晚報,四版。
胡世澤(2004,3月12日)。七十五系申設教育學程,僅准兩案。國語日報,一版。
胡玉立(1990,4月6日)。北市教師,今年缺額不少。聯合報,十四版。
胡聲平(1993),10月2日。國小教師人事費偏高。中華日報,四版。
夏成淵(1994,12月15日)。中小學校試用教師進用管道,教部決維持現狀,八十八學年度再考慮凍結。國語日報,一版。
師荒救火隊,只准到僻壤。準教師臨陣,才知上當了(1989,8月2日)。中華日報,七版。
師範教育無法發揮功能(1989,7月20日)。新生報,九版。
翁福元(1996)。九0年代初期臺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策的對話。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頁1-24)。台北:師大書苑。
國中小試用教師管道將關閉(1994,7月6日)。民眾日報,六版。
國中小學教師缺額將超過一萬名(1990,6月14日)。臺灣日報,三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1977)。師範教育制度的比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
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1970)。如何改進我國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編者。
張玉玲(1998,6月28日)。桃園縣國小教師荒創新高。民眾日報,二十三版。
張其祿(2003)。美國醫療證照管制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歐美研究,33(1),1-56。
張翠芬(1995,1月25日)。教部將擇師院改辦進修學院,試用教師證書逾七年即不適用,宜增加進修教育學分管道。中國時報,十六版。
張錦弘(2003,8月15日)。教師實習改半年,沒津貼,要考試。聯合報,A11版。
張蘊智(1990,7月8日)。兩頭忙受不了,代課教師陳情。太平洋日報,六版。
教育部(2005a)。追求卓越師資培育品質,共創未來教育願景。教育部電子報,9月3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40930/940930c.htm?open。
教育部(2005b)。邁向卓越競爭力的新里程v範學院改名教育大學。教育部電子報,8月26日,163期。8月26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63。
教育部(2005c)。94學年度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核定說明。教育部電子報,6月2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
教育學科滿28分,實習一年才能報考(1990,8月1日)。民眾日報,十六版。
陳洛薇(2000,5月12日)。代課不抵實習,師院生籲暫緩。中央日報,十七版。
陳曼玲(1995,8月29日)。國小代課教師前途仍茫然。中央日報,七版。
陳曼玲(1996a,9月29日)。中小學代課門檻大幅提高。中央日報,七版。
陳曼玲(1996b,11月16日)。偏遠國中小代課資格鬆綁,抒解教師荒。中央日報,七版。
陳曼玲(1998,8月27日)。十校加開教育學分班。中央日報,十版。
陳曼玲(2004,3月15日)。師資培育過剩,明年起減招縮班。中央日報,十三版。
陳碧華(1989,7月16日)。師範教育走向多元化,學界看法跟著多樣化。聯合報,六版。
曾意芳(2000,5月2日)。代理代課將不能折抵實習。中央日報,十八版。
黃以敬(2004,10月12日)。教師供過於求,教部:減招。自由時報,二十一版。
楊惠芳(2003),7月16日。教部促各縣市辦教師聯合甄試。國語日報,一版。
楊蕙菁(1997,2月3日)。國小師資短缺,到九十學年度都難緩和。聯合報,六版。
楊蕙菁(1998,8月12日)。八十七學年度不具資格代課教師減聘。聯合報,六版。
葉連祺(2002)。知識本位教師資格檢定體系之建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頁139-162)。高雄:復文。
葉陸裔(1989,8月29日)。教師荒怪現象,擠處越擠,缺處越缺。聯合晚報,八版。
雷顯威(1989,8月2日)。學士後再教育,只准參加偏遠區甄試。聯合報,十五版。
熊瑞梅、紀金山(2002)。「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臺灣社會學,4,199-246。
監察院(2000)。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為教育部同意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以代理及代課教師連續任教一學年之年資拆抵教育實習一年,違反教育實習制度之精神。監察院公報,3月22日。
監察院(2004)。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為教育部推動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在師資培育、教師在職訓練均未完備之際,匆促實施。監察院公報,10月20日。
歐用生(1996)。新教育實習制度的盲點與突破。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頁103-116)。台北:師大書苑。
潘慧玲(1994)。美國初中教師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淑姬(1990,11月5日)。下學年度開始要有專科以上學歷。代理代課教師恐慌,國小也恐慌。聯合報,六版。
賴惠貞(1990,2月13日)。推廣國教師資先充實。青年日報,七版。
謝蕙連(1995,2月8日)。試用教師四年後消失。自由時報,六版。
蘇秀慧(1997,3月21日)。明年師院畢業生,可聘為國小代理代課教師。民生報,二十版。
Collins, R. (1971).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 1002-1019.
Collins, R. (1979). 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llins, R. (1990). 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In R. Torstendahl &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pp.11-23). London: SAGE.
Cullen, J. B. (1978).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ism: A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New York: Petroceli Book.
Graddy, E. (1991).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regulatio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72(4), 676-695.
Johnson, T. J. (1972). Professions and power.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arson, M. S.(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urphy, R. (1982). Power and autonomy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Society, 11, 179-203.
Murphy, R. (1984). The structure of closure: A critiqu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of Weber, Collins, and Park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35(4), 547-567.
Murphy, R. (1988). Social closure: The theory of monopolization and exclus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urphy, R. (1983). The struggle for scholarly recogn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osure problematic in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12, 631-658.
Parkin, T. (1979).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A bourgeois critique.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Roth, G. & Wittich, C. (Eds.) (1968).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rstendahl, R. (1990). Essential properties, strategic aim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ree approaches to theories of professionalism. In R. Torstendahl &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pp.44-61). London: SAGE.
Wilson, G. K. (1984). Social regulation and explanations of regulatory failure. Political Studies, 32(2), 20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