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識課程的創新、對話與實踐:以「大學入門」為例

The Innovation, Dialogue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Studies as an example

陳柏霖
Po-Lin Chen


所屬期刊: 第7卷第2期 「課程與教學」
主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兼教務長
黃嘉雄
系統編號: vol025_04
主題: 課程與教學
出版年份: 2011
作者: 陳柏霖
作者(英文): Po-Lin Chen
論文名稱: 大學通識課程的創新、對話與實踐:以「大學入門」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nnovation, Dialogue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Studies as an example
共同作者:
最高學歷:
校院名稱:
系所名稱:
語文別:
論文頁數: 34
中文關鍵字: 大學入門;通識教育;通識課程;課程創新設計
英文關鍵字: course design innovation;gen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服務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稿件字數: 20465
作者專長: 課程與教學
投稿日期: 2010/12/25
論文下載: pdf檔案icon
摘要(中文): 通識課程的創新、對話及實踐,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本研究以「大學入門」課程為例。本研究目的旨在提供任教新生專題課程教師有關教與學之實務,包含課程單元主題、內容介紹、活動課程設計、及課程評量。研究對象為個案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大學入門課程20位學生。結果發現,透過本課程有助於學生多元智能的表現,學生可從中思考、對話與應用,除了在課堂上獲得知識外,更能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意願。最後,本研究針對上
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實務意涵,作為大學校院通識課程教師在教學與後續相關研究的參考。
摘要(英文):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studies”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at the course design innovation, dialogue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learning.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20 college students who take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Studies” in the case university.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teachers in charge of freshman seminar program i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course topics, content, activity curriculum, the report of personal and term homework, and the course assignment and assessments.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Studies curriculum helps students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learn thinking, dialogue and application, in addition to access to accumulating knowledge in class,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will of self-study.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nstructor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research or teaching purpose.
參考文獻: 王靖婷(2006)。大一國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學策略。通識學刊:理論與實務,1(2),101-136。
吳思華、陳幼慧(2010)。建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新典範:政治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理念與策略。通識在線,28,45-48。
吳京玲、李信(2009)。大學專業與通識課程運用教學助理之成效與影響因素分析。通識教育學刊,3,67-96。
吳明錡(2009)。大學入門,創造通識課程的另一種可能性。通識在線,24,55-56。
吳靖國(2008)。海洋通識課程之內涵:知識取向的探討。通識教育學刊,2,63-80。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6/2008)。Gardner, H. 著。多元智能。台北:五南。
李小蘭(2002)。九年一貫國中英語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雪莉(2008)。高失業年代-大學生準備度調查。天下,410,130-138。
李新霖、陳美妃(2010)。技職校院開設「大學入門」課程的意義與價值-以台北科技大學為例。通識在線,30,27-29。
李冠瑩採訪、陳幼慧主述(2009)。大學入門帶領你體會政大、放眼世界。2010年11月30日,取自http://gecenter.nccu.edu.tw/pcfge/report/cyh.htm
李曉青(2009)。大學入門課程教學研討會。通識在線,21,36-37。
林怡珊、詹志禹(2009)。大學生在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中的主動學習表現。論文發表於台灣教育研究學會主辦之「台灣教育研究年會」,高雄。
林梅琴(2009)。大學入門課程實施與學習獲益關係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刊,4,9-37。
邱天助(2010)。閱讀:通識教育的起點行為與構成要素。通識在線,30,9-10。
高子梅譯(2007)。J. Brown與D. Isaacs著。世界咖啡館。台北:城邦。
高台茜(2009)。大學入門-新鮮人、新視野。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大學入門課程教學」研討會,台北。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9(1),32-54。
張哲郎、羅文輝(1996)。國立個案大學通識教育改進計畫成果報告。論文發表於台灣大學主辦之「大學院校通識課程教育改進學術」研討會,台北。
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著。大學教了沒?—前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臺北:天下文化。
張德銳、邱惜玄、高紅瑛、陳淑茗、管淑華、蕭福生(2006)。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曹秀明(2005)。大學理念的變遷及影響-全球競爭社會的形成及對生命的衝擊。論文發表於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之「通識教育與哲學課程」座談會,台北。
陳木金(2010)。學習地圖理論有效學習策略的啟示。論文載於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編),Fun學趣-學習手冊(頁6-16)。台北: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陳幼慧(2009)。核心課程之改革: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刊,4,39-61。
陳幼慧、莊祐端、簡睿芝(2010)。大學精神與通識教育的辯證:眾聲喧嘩的通識理論與實務萬花筒。
陳伊君(2010)。台灣「大學生」的媒體形象再現。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主辦之「2010數位創世紀」研討會,台北。
陳政宏(2010)。大學課程之重新分類:擺脫通識與專業課程二分法的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257-288。
陳柏霖(2010)。「大學入門」課程大綱內容分析之探究。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8,33-58。
陳柏霖、劉佩雲(2009)。成人多元智能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台學報(人文社會卷),21(2),57-78。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3)。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22。
黃慧倫(2007)。運用學習風格理論提升高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2010a)。活動課程可否計入通識教育學分?通識在線,29,49-51。
詹志禹(2010b)。未來教育:學習歷程與教學策略。論文發表於台灣教育研究學會主辦之「2010學術」研討會,高雄。
詹志禹、馮朝霖、陳幼慧、陳柏霖、陳玉樺(2010)。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大學入門推動計畫期末成果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鄒川雄(2009)。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及其「當代文明」課程。2010年11月30日,取自http://get.nccu.edu.tw:8080/getsmr/handle/getsmr/8/browse?type=title&item=277
臧國仁(2009)。關於傳播學如何教的一些創新想法與作法–以「傳播理論」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2(3),241-264。
趙俊峰、楊易、師保國(2005)。大學生學習策略的發展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期刊,4,79-83。
輔仁大學大學入門課程委員會(1998)。大學入門-開創成功的大學生涯。台北:遠流。
劉佩雲、陳柏霖(2009)。大學生多元智能、學習策略及其知識管理能力。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3,67-105。
鄭美華(2006)。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與校園文藝復興。通識研究集刊,9,91-122。
鄭博真(2006)。台灣地區多元智能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博碩士學位論文為例。華醫學報,24,159-182。
鄭博真、王靖婷(2008)。大學通識課程之創新教學與評量:以多元智能理論基礎。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97-124。
鄧鈞文(2008)。數位化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與教學應用(1)。論文載於中國科技大學(主編),學生學習檔案研習工作坊(頁19-46)。台北:中國科技大學。
蕭揚基(2008)。企業菁英與公民意識:大學生應該接受什麼通識課程。通識教育學報,1,235-250。
錢致榕(2010)。大學入門。國立政治大學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教材,未出版。
謝登旺(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兼論元智大學的案例。通識研究集刊,2,29-56。
鐘丁茂(2008)。通識教育的理想與實際。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電子報,8。2010年11月30日,取自http://140.128.93.186/eepaper_view.php?sn=9
Chen, J. Q., & Gardner, H. (1997).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rom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erspective. In B. Torff (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ssessment. (pp.27-54).
Arlington Heights, IL: 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Inc.
DeBerard, M. S., Spielmans, G. I. & Julka, D. L. (2004).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retention among college freshmen: A longitudinal study.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8, 66-80.
Gardner, H. (1983). Frame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7). Beyond IQ: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2), 187-193.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a). Intelligences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b). Are there additional intelligences? The case for naturalist, spiritual, and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s. In J. Kane (Ed.),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ssay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pp.111-132).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organ, H. (1996). An analysis of 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Report Review, 18(4), 26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