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脈絡底下之教師角色論述形構,1994-2005:Foucault的論述分析觀點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in Grade 1-9 Curriculum, 1994-2005: Foucault’s Discourse Analysis

陳俞余
Yu-Yu Chen


所屬期刊: 第8卷第2期 「課程與教學」
主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蔡清田
系統編號: vol029_05
主題: 課程與教學
出版年份: 2012
作者: 陳俞余
作者(英文): Yu-Yu Chen
論文名稱: 九年一貫課程脈絡底下之教師角色論述形構,1994-2005:Foucault的論述分析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in Grade 1-9 Curriculum, 1994-2005: Foucault’s Discourse Analysis
共同作者:
最高學歷:
校院名稱:
系所名稱:
語文別:
論文頁數: 32
中文關鍵字: 九年一貫;教師角色論述;論述形構
英文關鍵字: Grade 1-9 Curriculum;the discourse of teachers role;discursive formation
服務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生
稿件字數: 19582
作者專長: 教育史哲、教育社會學、權力關係
投稿日期: 2011/2/22
論文下載: pdf檔案icon
摘要(中文): 本文以九年一貫課程革新教師角色為題之書籍、期刊、論文與研究報告為文本,運用Foucault的論述形構尋找九年一貫教師角色論述的形成。?構繪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脈絡底下的教師角色論述,筆者以教改聲浪期間、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者詮釋下的教師角色三部份來進行,描繪九年一貫革新課程的教師角色論述形構歷程,針對學者詮釋下的教師角色匯整出四種教師角色聲明,探究不同教師角色聲明所形成的網絡關係。筆者發現,聲明的各自表述與相互引用,促使教師角色聲明得以消長,而九年一貫新課程底下的教師角色被以專業表述,塑造應邁向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角色論述。在闡釋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知識的歷程裡,政治與學術成了教師角色論述形構的重要推手。最後,筆者將從政策推動與實施層面,理解九年一貫課程革新底下的教師角色論述,討論四散的角色聲明呈顯之意義。
摘要(英文): This paper employed the concept of Michel Foucaults discursive formation introduced in his book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teachers’ role in Grade 1-9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concept of Foucaults discourse, the object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are analyzed to discover how discourse of teachers’ role in Grade 1-9 Curriculum was formed and transformed. Texts collected for discourse analysis included: books, academic journal papers, theses & dissertations, research papers et cetera, which used the teachers’ role of Grade 1-9 Curriculum as the theme since 1994-2005. Three parts show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in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wave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new Grade 1-9 Curriculum, and scholars’ statements of teachers role. By explaining the concept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ak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iscourse of teachers role. There are four main statements in the discourse of teachers role. Moreover, the teacher of Grade 1-9 Curriculum is enunciated by professional im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course of teachers’ role under the new Grade 1-9 curriculu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rriculum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1999)。邁向課程新紀元(一)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下)。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金國(2001)。「教師即課程設計者」隱喻及其涵義。教育研究,9,219-228。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原作者:M. Foucault)。臺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1972)
卯靜儒(1999年3月)。解讀台灣課程改革趨勢、尋找教師教學實踐空間。「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發表之論文,花蓮縣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
呂淑媛(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臺北市:心理。
李惠琪(2001)。國小教師從事「教育行動研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生傳(2000)。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教育學刊,16,1-31。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02a)。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89-210。
林佩璇(2002c)。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102-117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35-56。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主編(2002)。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臺北市:揚智。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二版)。臺北市:五南。
張茂源(2002)。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訪談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重建學校運動中應加強的專業者角色。教師天地,98,17-22。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b)。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7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201/03020201_01.htm
教育部(2004)。教育部補助九十三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實施要點。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五日,教中(一)字第0930501851號書函。2007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TPDE/EDU3383001/law/106_93.htm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九十四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實施要點。中華民國93年2月5日,教中(一)字第0930501851號書函。2007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TPDE/EDU3383001/law/106.htm
郭丁熒(1995a)。我國有關『國小教師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3(6),87-101。
郭丁熒(1995b)。小學教師角色內涵之分析。臺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集刊,1,181-202。
郭丁熒(1998)。國民小學教師角色差距來源之研究-研究工具的編製。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1,69-120。
郭丁熒(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角色的更新。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229-256頁)。高雄市:復文。
郭丁熒(2001a)。臺灣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因應方式之探討~調查、內容分析、及潛在類別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93-112。
郭丁熒(2001b)。「教師角色轉化」模式之建構。臺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183-252。
郭丁熒(2003a)。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99-128。
郭丁熒(2003b)。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小學教師角色變遷量表之發展與角色變遷內涵之建構。南師學報,37(2),99-128。
陳伯璋(1999c)。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5-245頁)。高雄市:麗文。
陳伯璋(1999年3月)。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發表之論文,花蓮縣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陳伯璋、周麗玉、游家政(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草案-研訂構想。未出版。
陳伯璋;高薰芳採訪(2004)。追求生命意義的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6,99-105。
陳春秀(2002)。探究國小教師之「課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玉(2002)。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93,41-50。
陳美玉(2003)。從教師專業實踐理論的觀點看課程改革。載於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175-196頁)。臺北市:五南。
陳美玉(2006)。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在專業發展上應用之研究以實踐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 ,9(1),99-122。
陳美如(2001)。教師作為課程評鑑者:從理念到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93-112。
陳美如(2002a)。促發課程改革的永續機制:「教師即課程評鑑者」的理論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知識本位的專業(65-106頁)。高雄市:復文。
陳美如(2005)。看見課程評鑑中的「人」:校長、教師與專家的「角色」與「期待」。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8(1),125-149。
陳美如,郭昭佑(2003)。課程評鑑者之研究-併論內外課程評鑑功能最大化途徑。南師學報,37(2),129-148。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聖謨(1999)。教師即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1(3),29-36。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19-38。
游家政(2002a)。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44,14-16。
游家政(2002b)。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載於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七)(557-559頁)。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游家政(2003)。教師是學校課程評鑑的主角。北縣教育,46,37-39。
黃富順(1998)。小學教師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角色。教師天地,97,17-22。
楊巧玲(2002)。師資培育課程∕教學的創新與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改革之應對與省思。教育學刊,19,187-207。
詹惠雪(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載於「教師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的因應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4-88。新北市:淡江大學。
廖春文(2005)。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三部曲:解凍→變革→復凍-兼論其對教師專業與學生學習之影響。臺中師院學報,19(1),73-88。
廖癸欽(2001)。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劉北成(繹)(2001)。臨床醫學的誕生(原作者:M. Foucault)。南京市:繹林。(原著出版年:1963)
歐用生(1994a)。教師自我成長。國民教育,35(1、2),8-13。
歐用生(1994b)。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11(4),1-6。
歐用生(1995)。教育改革的希望在教師。國民教育,36(1),2-4。
歐用生(1996a)。教師即師資培育者。研習資訊,13(6),10-16。
歐用生(1996b)。教育改革聲中迎接國小新課程。國民教育,37(1),2-6。
歐用生(1996c)。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8)。當前教育改革的檢討。載於歐用生、楊慧文,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79-103頁)。臺北市:五南。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 (5),2-12。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的獨白與對話。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28,373-387。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臺北市:五南。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普及版)。2012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54/0322.doc

蔡清田(1996)。從課程革新的觀點論教師的專業角色。載於蔡清田,教育專業(129-15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1998a年12月)。教師如何透過行動研究成為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教育科技與研究:教學專業研討會暨工作坊」發表之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47-169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清田(2000a)。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載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頁279-298。2007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trd.org.tw/Cpast/N1-1.htm
蔡清田(2000b)。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3),3-18。
簡嘉信(2001)。教育改革之我見-九年一貫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調適。載於王隆三(主編),教育改革之我見(147-151頁)。臺南市:國立臺南社會教育館。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305-323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1-17。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Fairclough, N. (1992). Michel Foucault and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I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pp. 37-61). Cambridge, MA: Polity Press.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 M. Sheridan-Smith, Trans.). New York, NY: Pantheon.(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1)
Foucault, M. (1991). Politics and the study of discourse. In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ed.)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with two lectures by and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pp. 53-72).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kkinen, S., Silvonen, J. & Simola, H. (1999) Technologies of Truth: Peeling Foucaults Triangular Onion. Discourse, 20 (1), 141-157.
Meadmore, D., Hatcher, C. & Mcwilliam, E. (2000). Getting tense about genealogy.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3(5), 463-476.
Olssen, M. (1999). Foucault’s influenc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Olssen, M., Michel Foucault: materialism and education (pp. 159-169).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