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課程與教學」
主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莊明貞教授
本期發刊詞
研究是引領教育發展的最佳策略 回顧人類教育史,以經驗引領教育發展的歷史佔去太多的時間。而經驗有正有誤,因此,教育的理念與措施也就 跟著被帶到對的地方與錯的地方。假如一國的教育政策,能參考研究的結果,據以擬訂其發展方針,錯誤、無效的機 率應該可以大大地減少。 因為經驗多半是個別的,而研究卻是整合的。每一個研究幾乎都做了幾個經驗的比較與整合,故錯鋘的機率相對 地降低。換言之,參考研究的結果,等於間接經歷了若干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其重蹈覆轍的可能性降低。能避免錯誤 就是立於不敗之地,因為走錯路比站在原點還麻煩。 教育研究必須了解教育的特性 任何教育研究終歸與學生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評量與測驗、多元文化、教育生態,乃 至教育哲學、教育經費的研究,哪一項與學生無關?所以,教育研究是對「人」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學是對「物」的 研究。「物」是靜態且依固定程序改變的,如水( H 2 O ),不受時、空因素的影響:古代水、現代水是一樣的成分 ;亞洲水、歐洲水也是一樣的成分。至於「人」,那就大不相同了。「人」是動態的,不依固定程序而改變,極為複 雜。因此,從事教育研究不能僅以使用研究物的科學方法為限。是故教育研究必須事先弄清楚教育的特性。 (一) 個別性-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想以一種教育理論或措施適用古今中外的「學生」,事實上沒有 可能。 (二) 地區性-地球上不同地區的居民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承,如果有人推動某項教育理念,地區居民會顯現迎拒 的自主選擇能力。 (三) 時間性-古往今來,人類因為生活經驗與外來刺激的改變而有不同的主體意識。有時東西方世界同時流行某一論點 ;有時西方已經棄如敝屣,而東方仍然奉若圭臬;有時東方認為陳腔濫調,而西方視為金玉良言。 (四) 交互性-教育固然有個別性、地區性、時間性,然而也具有以上三者互相影響的交互性,而且教育經常顯現交互作 用的結果。 (五) 交融性-當某一種教育思想與作為被引進某一個教育體制後,不管政策上是取代還是參考,它都是融入式的;就好 像紅色融入白色而成為粉紅色一樣。只是融入份量多少以顯現粉紅色的濃淡而已,它不再是紅色,也不再是白色。 譬如深受漢化的越南,接受兩百年的法國文化洗禮,越南有法國的味道,也有中國的味道,但越南還是越南,她不 是法國也不是中國。 教育研究離不開試驗與實踐 研究是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甚至是在預知問題與防止問題的發生。教育既然具有前述五種特性,則吾人從事 教育研究便不能棄之不顧。因此,外國的教育理論與措施直接移植到國內,是否會發生「橘逾淮為枳」的效應?甚至 是否會發生水土不服的現象?吾人不得不審慎加以檢驗,無條件地引用於論文中作為關鍵性的佐證資料,是否極為危 險? 由於見賢思齊的觀念,人們難免會向教育先進國家學習,也可能會立下後來居上的宏願,因而設若有人妄想藉教 育之力,把我們國人變得「比美國人還像美國人、比歐洲人還像歐洲人」固然屬於崇洋媚外不會得逞,事實上,依教 育特性而言,無論如何交互、如何交融,自己還是保有自己,想把自己丟棄,重新做個「別人」,根本無此可能 。 先進的教育理論?對值得參考與尊重,但要拿來應用與推廣,則必須經過客觀的試驗,一俟研究有正面的效果, 方可「背書推薦」。教育不能兒戲,它是良心的志業,教育研究的結果也要負起良心的責任。 《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的使命 做為代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教育學術刊物,《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必須立於本土,放眼世界。所謂立於本 土就是要以創發自己適用的理論,研擬自己適用的教材與教法為目標,兼及檢驗外國的教育理論是否適用於我國。至 於放眼世界則是說明本刊不走閉門造車的策略,相反的,我們應該清楚教育的世界主要潮流走向,俾便我國教育研究 能於不久的未來與之並駕齊驅。
編輯的話
因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資訊革命,各國教育改革的發展重點,莫不從知識內涵的革新切入,因此也帶動了課程改革的全球化風潮。本期創刊號正逢六月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剛考完、七月大學指考開始的熱季,基於此,「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以「課程研究」為主軸,邀請世界主要國家的國際課程學者與本土課程研究社群菁英一起論述課程革新議題,做為掌握全球課程研究脈動,並期能以此創刊號,建構「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教育研究學術交流平台。
本期國際研究論壇特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課程研究與教育改革知名學者Michael Apple教授撰寫“學校教育、巿場、種族與閱聽文化”,論述閱聽文化作為大眾文化一環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其次邀請路易斯安那大學建構取向後現代課程巨擘William Doll教授撰文 “使知識生生不息”的課程知識論問題,精闢入理,值得展讀;其次我們特邀加拿大?事探究創始學者Jean Clandinin教授與Janice Huber助理教授就「深化學校改革的?事理解」加以辨析學校故事的?事理解如何能促進學校革新;國內這波課程改革頗受澳洲課程改革之觸動,我們也特邀澳洲在學校本位課程研究頗受國際關注的學者Colin J. Marsh教授,透過他長期的觀察,討論課程改革政策議題”課程:誰發起?誰決定?誰負責課程的成效?”希冀從澳洲課程改革經驗,釐清課程決策的運作機制係受到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之影響。
為回應國際課程研究的趨勢,國內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蔡清田教授也為文撰寫「課程評鑑之規劃取向與學校課程評鑑之途徑」;香港中文大學李子建教授與尹弘?先生也針對香港近期課程變革的教師認同議題,加以深入剖析,以瞭解教師在課程實施與實踐面向的不同;國北師徐超聖副教授與桃園縣光明國小李明芸主任針對「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關係」加以探究,以剖析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一體兩面的互動關係;中正大學課程所博士班吳裕聖老師也撰文強調以「強化課程評鑑可以落實課程發展」的重要性;最後政大張奕華助理教授與雲科大許正妹老師就「教學平台發展與設計研究」,點出課程發展研究趨勢受教育科技之影響正與日遽增,並逐漸形成所謂的賽博文化之新景像。
本刊希望透過與國際課程研究的論述平台之對話交流,可以帶給當前如火如荼進行課程改革的台灣一些啟示,並透過積極、正向地反思批判,為台灣未來教育發展建構新的願景與圖像。
當期文章
文章標題 / Title | 作者 / Author(s) | 下載 / download | QR Code | Doi |
---|---|---|---|---|
學校教育,市場,種族,與閱聽文化 SCHOOLING, MARKETS, RACE, AND AN AUDIT CULTURE |
Michael W. Apple 作者(英文): |
|||
知識的生生不息 KEEPING KNOWLEDGE ALIVE |
William E. Doll, Jr. |
|||
學校故事和學校中的故事:深入學校改革的敘事理解 Interrupting School Stories and Stories of School: Deepening Narrative Understandings of School Reform |
D. Jean Clandinin Janice Huber |
|||
課程:誰發起?誰決定優先順序?誰負責所發生的?澳洲的經驗 Curriculum: Who initiates? Who determines priorities? Who is responsible for what happens? Lessons from Australia |
Colin J. Marsh |
|||
課程評鑑之規劃取向與學校課程評鑑之途徑 The planning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compulsory schooling and the approaches to 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 |
蔡清田 |
|||
教師對課程變革的認同感和關注:課程實施研究的探討 Teacher Receptivity to and Concerns about Curriculum Change: An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李子建 尹弘飆 |
|||
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關係之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
徐超聖 李明芸 |
|||
強化課程評鑑以落實課程發展 Strengthen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fulfil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吳裕聖 |
|||
教學平台發展與設計之研究:以 Blackboard 和中山網路大學為例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Teaching Platform: Taking Blackboard and NSCU Cyber University as Examples |
許正妹 張奕華 |
熱門期刊下載排行